经典案例 • 经典案例

市科学技术局br科学技术创新 引领桂林高水平发展br

发表时间:2023-09-05 14:37:34 来源:工程养护案例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乡村科技特派员李家文推广研究员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伟冮乡洋湾村罗汉果示范基地,开展高山罗汉果大苗高效种植中期田间水肥管理及罗汉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导。 (本版图片由桂林市科学技术局提供)

  2012年至今,桂林科学技术创新的十年奋斗历程,是一段以“创新、改革、开放”为时代强音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思想观念创新打开发展局面,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初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市本级科学技术支出从2012年的1.1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2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86家增长到385家,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数量从23家增长到64家,技术交易额从0.58亿元增长到30.78亿元。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重大科学技术工程、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实现突破,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水平位居全区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久久为功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正日益成为桂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桂林密集颁布实施了10余项科技创新政策,从《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桂林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综合性创新激励政策,到《桂林市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实施暂行办法》《桂林市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专项政策措施,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强筋壮骨”。据统计,2021年,市本级累计给予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财政奖补资金1.35亿元,市本级科学技术经费支出2.2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2%,带动全市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6亿元,有力地激发了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进和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85家,广西“瞪羚企业”从无到有达到23家,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评价入库518家,数量均位居全区前列;依托企业、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21家,其中,国家级9家,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孵化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挺起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机制,发现和培育壮大了智神信息、云璟科技等一批高成长的科技型优秀企业。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已成功在全球口腔医疗行业树立“啄木鸟”这一民族品牌。2019至2021年,连续三年上榜“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

  纵观十年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桂林始终把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的思路,以桂林国家高新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等产业园区为主战场,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推进自治区、市项目联动,全力打好重大科技攻坚战。

  一方面,重点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实施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113项,争取自治区科技资金超过10亿元,一体化开展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产业重大技术难题,产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产业加快发展的新动能。

  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全市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逐年增多,特别是近两年每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均超过100项,并实现40%左右的增长;技术交易额从2012年的5775万元大幅度提升到2021年的30.78亿元。

  与此同时,围绕科技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桂林深入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农业重大技术巩固”等科技强农八大工程,推动各县(市、区)创建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创新载体,依托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其中,荔浦成为广西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创新型县市,设立的全区首支县级科创基金已接近5亿元规模。全州、荔浦围绕提升禾花鱼、荔浦芋特色农产品,获认定为广西市县领导联系推动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一县一业”试点地区。永福、阳朔等7个县(市、区)获批建设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平乐县稻藕渔循环产业等4家国家级和13家自治区级星创天地。

  市农科中心组建“乡村科技特派员之家”,建设“桂林科技小院”,近三年来累计选育出水稻、玉米、蔬菜新品种3个,引进推广油菜、木薯、甘蔗、水稻、蔬菜等优良品种30多个,推广新技术50余项,并在阳朔、全州、灌阳、恭城、临桂等地推广应用面积2.5万亩,培育、孵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3家。

  为了持续提升优秀科技成果供给能力和转化能力,桂林大力加强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全区第一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家“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实验室、第一家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先后落子桂林,各类国家级科创平台总数达到64家;建成包括40家广西重点实验室、45家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应用数学中心等在内的各类自治区级科创平台311家,平台数量和质量保持全区前列。

  科技发展,人才是基础。我市通过引导和推动驻桂林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在全区率先开展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试点工作,率先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并首批推动80名博士服务企业创新,支持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等组建广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6家,并常态化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初步构建起“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桂林南药、三金药业、中电科34所等3家企业和单位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盟。

  依托高水平科创平台,全市连续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200项,桂林电力电容器公司、岩溶地质研究所、中电科34所、中化桂林公司、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企业和单位科技成果先后7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35项成果荣获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特别贡献奖6项。

  保护漓江,兹事体大。桂林牢记习嘱托,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注重把科技创新贯穿于落实好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漓江流域生态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党和国家重要部署的全过程各环节,全面实施科技惠民工程,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获得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2018年2月获国务院批复,成为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城市。

  同时,把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作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围绕“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设主题,重点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集成应用生态治理、绿色高效农业生产等技术,落实和实施了自然景观资源保育、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文化康养等行动,启动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以及34项自治区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康旅融合等领域打造了一批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场景,“沼气‘全托管’助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恭城模式”等2个可持续发展桂林模式获得科技部认可并推广。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科技部门将继续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着力构建桂林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升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加快实现创新桂林的目标,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桂林全面振兴的宏伟实践中,提出新举措、拿出新办法、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就,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火狐体育-在线网站. 网站地图